详情

学写一篇散文《茶香飘古镇》

散文随笔 1677阅读
悬崖松
悬崖松Lv.4楼主+关注
2007-12-29 16:14 来自贵州 遵义

茶香飘古镇

四百三十三年前,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商贾们或许是闲马桑坪那地方太狭小;或许是饱受了商品长途贩运的疲劳,硬是在真武山下建起了湄潭境内最早最大的集市,并将集市取上一个祥和的名字——永兴,回首集市数百年来的繁荣商贸,其永兴一名到还有些名副其实。然而时过境迁,早些年流传下来的“一打鼓,二永兴”的美誉渐渐远去,晚清至民国年间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等地商贾在此落地经商而修建的三宫(万寿宫、禹王宫、南华宫)四庙(蚕王庙、火神庙、张飞庙、财神庙),早已荡然无存。偶尔有客人来,其主人介绍永兴历史还得以此为炫耀的话题,而客人那半信半疑的目光,会象利剑一样刺痛着主人的心而显得有几分尴尬。将客人带到一组组破旧残存的四合院时,就象自己穿的露出脚趾头的破袜子被人发现那么不自在和脸红。至到2004年夏天,北京青年杂志社的记者阳正午采访后留下的那一句话才让永兴人有一点醒悟,他说:“我看到的不是破旧的窗棂扶栏和马头墙,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旧时的永兴场属石阡、施秉、湄潭三县共管,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市场的繁荣,江西、湖南的棉花和铜仁的土棉花相继涌入,一家家花号盐号排列街道两旁,一团团棉花棉纱堆叠店铺内外,一进进四合院落茶坊酒舍相继出现,若逢赶场,各家商行商号店铺的大门陆续打开,畜禽市场人头攒动,牛啼马叫,鸡鸭争鸣,热闹非凡,生意火爆,正是“万商幅辏,百货云集”的景象!
国民党中央政治部第十七临时教育院迁来了;浙江大学一年级新生部迁来了。永兴沸腾了!
在三岔河,在洗布塘,人们悄悄的在看浙大师生游泳;在万寿宫,在禹王宫,人们在悄悄的学着浙大教授讲的普通话。在菜园村,一群天真的少年远远的看着浙大师生的打靶训练,看到浙大师生走后,一起涌向靶场,在泥土中抢着子弹壳撬着子弹尖......
当你行走在永兴的一街八巷时,阵阵茶的清香会沁入你的心肺。
永兴属古夷州的领地,大面积的小丘陵地带盛产茶叶,因此茶叶也是商贾们将棉花布匹运来后带走的土特产之一。各地商贾到永兴打下栈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邀上朋友到茶馆小坐,主要是了解市场行情。店主为招揽客人,也时常请一些说书或唱书的艺人到茶馆渲文化气氛。茶馆这个本小利大的行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比县城还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正道对在永兴茶馆喝茶的情景记忆非常深刻。
永兴人的生存离不开茶!谈及茶永兴人无不津津乐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永兴场上千户居民尽管有国家发的购粮证,但还得要钱去买,做生意又被视为“投机倒把”,于是选择到茶场摘茶或挖茶山、打农药,以筹集买购粮证上那24斤粮食的经费。每天早上,从集镇通往茶场的路上人们象赶集似的背着茶篼一路的谈笑。在广袤的茶园,人们将一天采摘的茶背到收青室验收过称,领取单据。一九六七年左右,永兴供销社大量收购茶籽,并且每一斤茶籽的价钱还约高于“黑市米”的价格,为了生活,一些胆大的永兴人便冒险在茶场偷茶籽了,于是在永兴场的街头巷尾经常听到的是偷茶籽的故事,到后来供销社不收茶籽了就干脆偷茶青。永兴人和茶场的工人上演了数年的“游击战”,同时也把茶场的工人嬉称为“茶二哥”。
万亩茶海让永兴人渡过了生活极度困难时期,从过去到现在,茶成为了永兴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源泉。
如果你是初来乍到,你断然不会相信这永兴是什么历史文化名镇,因为高大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遮挡了那一进进不起眼的破旧不堪的四合院。但当你耐心的走进四合院,看到窗棂扶栏和挑枋间还有牌楼上那些精美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那逼真雕刻;看到那在每组个天井中那太平缸上有花草或诗句的浮雕;看到那高大气派的马头墙,同时在热情的永兴人对永兴历史的介绍中,你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永兴古镇商业历史文化的气息。从来永兴隐居的南明兵部尚书程源到清光绪《湄潭县志》主修欧阳曙;从贵州文史学者吴雪俦到作家何恩余;从叱诧商海的“老干妈”陶华碧到连续五年获金奖的茅贡米业公司;还有湄窖酒业公司的老总骆明等等在省、市、县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永兴人的身上,散发的是一种商业历史文化熏陶的气息,流淌的是一股朴实、诚信、精明的永兴人的热血!
有一位兄长告诉我,一次从务川乘车到湄潭,一路上的风光总是那么不平淡而显得旅途有些郁闷,但当车行到永兴茶海后,心情豁然开朗,兴奋极了。这正是永兴茶海的巨大魅力所在,茶海散发出的清香沁透着过往客人的心肺,使之有一种清、宁、静、和的境界。正是这一种清香笼罩在古镇的上空,飘进古镇的大街小巷,熏陶着朴实、诚信、精明、干练的永兴人处事的平和心境。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13
城市通